昨日,老覃撰写了《大战在即,许世友对作战方针还理解不了,毛主席只好耐心为之讲解》这样一篇文章。其讲述的内容是,在毛主席制定出“攻济打援”的作战方针之后,便要求时任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,即便身体抱恙也得返回前线,去担当攻城的主要指挥工作。 许世友在9月10日这一天,返回了位于济南的前线指挥部。 在9月11日这一天,毛主席发出了一则极为重要的指示电,其内容是围绕《济南战役的目的和兵力部署》展开的。在该指示电里清晰明确地指出,“攻城的指挥任务,交由许谭来负责承担;而全军的指挥工作,则由粟裕来担负起来”。不仅如此,毛主席还对整个济南战役的进行时间做出了安排,提到“这场战役应当努力争取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顺利打完,不过,与此同时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要考虑到有可能会打两个月乃至三个月的情况”。 依照毛主席所定下的决策以及“攻济打援”的相关计划安排,粟裕把华东野战军百分之四十四的兵力调配去执行攻城任务,这部分兵力主要是由许谭兵团再加上陈唐兵团的第10纵队所构成;与此同时,另外百分之五十六的兵力则被部署在兖州、巨野之间,呈沿着运河两岸摆开阵势的状态,其主要职责在于对敌方的增援力量予以阻击,并且在合适时机将其歼灭。 如此一来,华东野战军的32万部队被划分为攻城、打援这两大集团。其中,攻城集团由许世友负责指挥,其兵力共计达到14万人之多;而打援集团则是在粟裕的指挥之下,总兵力有18万人。 1948年9月16日的午夜时分,战斗正式拉开了帷幕。 不得不承认,许世友无疑是我军之中极为罕见的一员猛将。其行事作风那是相当的粗犷且硬朗,在战术运用方面更是果断又坚决。就拿攻打山东省会济南城来说吧,当时济南城可是有着重兵进行守备的,而且防御工事修筑得极为坚固,可即便面对如此情形,许世友将军仅仅花费了8天的时间,便成功地将其一举攻克。 因为攻城的速度过于迅猛,结果导致粟裕那一方根本没有可供支援作战的情况出现,多达18万的大军最终只能是毫无所获,空手而归。
就因为这件事,在后来的日子里便有了“许世友破坏了毛主席攻济打援”这一战略设想的说法在世间流传开来。 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否符合实际情况? 倘若历史资料,那么其中的情况也就能够清楚知晓。 据老覃在《大战在即,许世友对作战方针还理解不了,毛主席只好耐心为之讲解》所讲,在1948年8月12日,彼时许世友正在胶东养病。就在这期间,毛主席给粟裕发去了一封篇幅不短的电报。在这封电报里,毛主席正式阐述了“攻城打援分工协作”的作战理念,并且明确告知粟裕,军委方面更倾向于粟裕所提出的三个作战方案当中的第二个方案,期望能够达成“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敌援军”这样的作战成效。 许世友于1948年7月22日所提出的作战方案,实际上正是粟裕所提出的三个作战方案中的第二个。 此方案着重将攻克济南摆在首要地位,而“打援”之举主要是为了保障“攻城”行动能够顺利开展,至于究竟能够歼灭多少来援之敌,并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要求。 在8月10日呈递给军委的报告当中,粟裕着重指出,可将“攻城”当作吸引敌军的诱饵,先把主力集结起来用于“打援”,等把敌方援军的主要力量基本消灭之后,再全力以赴展开“攻城”行动。毛主席考虑到粟裕或许在思维上一下子难以彻底转变过来,于是在8月26日又额外补发了一则电文。在该电文中,毛主席对可能出现的战局状况进行了分析,提及了三种情形。他着重强调的是,首要目标应当是“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就成功攻克济南”,其次则是争取“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也能够攻克济南”,务必要避免出现“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”这样不利的局面。并且,针对一旦真的出现了“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”这种情况,毛主席还精心制定出了详尽完备的应对预案。 许世友返回前线之后,毛主席鉴于他未曾参与前期的战役谋划相关事宜,特意发出电文来作出说明:“此次展开作战,其主要目的在于成功夺取济南,而歼灭一部分前来增援的敌军则是放在其次的任务。” 如此一来,许世友在病体未愈的情况下,仅仅耗费8天时间就成功攻下了济南城,这不就恰好圆满达成了毛主席所期望的“在援敌距离尚远之际攻克济南”的这一目标吗?
在撰写《粟裕战争回忆录》的暮年时光里,粟裕针对曾经“打援没打上”这一情况展开了一番深入探讨。他觉得,之所以出现无援可打的局面,是由于我方事先已将打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极为充分。如此一来,便对徐州地区的敌军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,致使他们不敢贸然行动,进而有力地保障了攻城战斗能够得以顺利推进。 他夸赞道: 军委、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攻济打援方针无疑是极为正确的,这一点从敌人增援部队畏缩不敢前来的情况便能清晰地得到印证。
粟裕继而强调道:后人由于并不知晓当年的实际状况,且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,便只是单纯地把“攻济”与“打援”给拆分开来去看待相关问题,还觉得“打援”属于另一个未曾实现且毫无成效的战役规划,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。实际上,这种作战方法极具针对性与科学性,在后续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及阻击邱清泉、李弥和孙元良兵团的战役当中,更是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成效,大放异彩。
|